家园重启进行时

北京日报 2023-11-16 11:10:38 刘畅

来源标题:家园重启进行时

在因上游水库泄洪淹没毁坏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各类工程机械和人员正在开展水毁设施清理、翻晒土方、工程放线、苗木选择等工作,恢复韧性生态水岸,消除汛期安全隐患,打造精野结合、全龄友好、服务多元的城市综合公园。摄/本报记者 邓伟

11月14日,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受山洪影响房屋损毁的村民刘福久家已经完成修缮,为过冬做好准备。

刘福久家中房屋改造了屋顶和外墙,解决了漏雨和墙体开裂问题。

11月14日,在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受山洪影响房屋损毁的低保户赵玉岭家正在重建房屋。

昌平区流村镇狼儿峪村,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流村供电所运维班班长邱东海和同事对已修复的电力设施进行巡检,保障村民冬季用电。

11月14日,在昌平区南雁路流村镇山区水毁路段,路基填挖、挡墙修复、新建涵洞等多个施工作业面同步推进。昌平区灾后道路恢复重建工程预计于2024年汛期前完成。

昌平区南雁路沿线,修整后的通信塔为山区居民提供通信服务。

今年汛期特大暴雨过后,重建恢复工作迅速开展。水毁村庄的新房建起来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常态。昌平区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各项工作将于明年汛期前基本完工。

11月底住上温暖新房

冬季来临,气温骤降,山区受灾群众如何过冬?流村镇漆园村低保户赵玉岭家,一栋60余平方米的装配式新房已经建成,施工人员正在内部装修。“这个月底房子就建好了,添置点家具就能住上新房。”赵玉岭说,“过去的房子是砖泥石头房,这次暴雨直接被冲塌了。村里及时将我们转移安置,后来住在亲戚家也有安置补贴费,如今房子也是政府帮着重建,让我们老百姓心里特别暖。”

昌平区住建委三级调研员何国介绍,针对灾毁房屋修复重建,全区正大力推进装配式农宅建设,具有节能环保、结构稳定、运输吊装方便、安装速度快等优点,全装修60天就拎包入住,服务受灾群众尽快返家。目前,全区纳入修缮重建的受损房屋共计449户,包括修缮房屋379户,重建房屋70户;其中修缮房屋已全部竣工,重建房屋已竣工12户,其余58户正加快施工。

为了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电力、农业农村等部门也积极行动。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提前开展外电源梳理和隐患排查,对178户供暖户制定“一户一案”保障供电、对204个煤改清洁能源村庄制定“一村一案”,做好迎峰度冬供电保障。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190位专业维修人员对受灾地区2885台受损煤改清洁能源设备进行巡检,其中814台洪水浸泡设备和1586台洪水冲刷设备全部完成清洗和检修,34台受损灭失设备恢复安装完成,其余451台受损灭失设备将在2024年跟随村庄恢复重建进行安装。

6条道路明年汛前完工

一条南雁路,连接了昌平区南口镇和门头沟区雁翅镇,沿线的村庄、道路、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受灾严重。南雁路高崖口村段,一条导行路已先期建成,保障了基础交通能力,施工团队正在水毁主路上回填路基、硬化路面,现场一片忙碌。

今年9月底,南雁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启动,工程沿原有路线建设混凝土挡墙、增设涵洞、修复路基路面等,疏防结合综合提升道路、桥涵防洪抗灾能力。“目前施工的重点是完善沿线排水系统,我们对沿线8座未受损涵洞进行疏堵清淤,原位重建3座受损涵洞,另外在灾后排洪过水路面点位新增设4座涵洞。”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聂雪峰介绍,“我们还对全线6.3公里损毁路段设置了硬化土路肩和混凝土挡墙,对其中2.6公里临河路段增设护坦和铅丝石笼,提升抗洪能力、保护路基稳定。”

除南雁路外,昌平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还涉及水南路、下店路、高芹路、李流路、亭阳路。目前,亭阳路恢复重建工程已完工,其余道路恢复重建工程预计于2024年汛期前完成。

随着道路恢复重建,各项基础设施也同步推进复建作业。铁塔公司全力恢复灾区网络通信能力,目前受损的122个基站已恢复117个,基本完成受灾区域通信恢复,剩余5个基站正结合道路及河道重建进度同步修复。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于9月底恢复了灾区电网的全部主网架结构,10月底完成所有现场重建和补强工作,并应用高可靠性设备在关键节点新增2处联络,提升线路抗灾能力和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

受淹公园提升城市功能

灾区不仅要恢复重建,更要着力提升。因十三陵水库泄洪受淹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目前正在开展恢复重建,变过去的生态型公园为更亲近市民的城市型公园。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管理科科长门云介绍,公园灾后重建分两个项目实施,南邵老桥以北至京通铁路区域,正开展水毁设施清理、翻晒土方、工程放线、苗木选择等工作;南邵老桥以南至怀昌路区域为蓄滞洪片区,正开展围挡搭建。待工程完工后,公园预计将于2024年6月底向市民开放。

届时,公园在功能布局上将更加注重市民休闲健身活动需求,通过整合零碎空间配备更多生态游憩和体育健身场地,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空间。同时突出“平急两用”特点,通过论证水位变化合理开展植物与各类场地建设,打造韧性生态水岸,消除汛期安全隐患,全面打造精野结合、全龄友好、服务多元的城市综合公园。